青岛华中世纪是一家集ISO体系认证,服务认证,碳标签认证,绿色认证,管理培训,标准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认证公司.

热线电话:

0532-8591 067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News

随时随地查看专业资讯

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3-11-24 来源:绿色供应链
分享到:

1.png


越来越多的在华企业开始关注并打造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大规模的迁移和扩展,给全球多地带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转移。在2023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了第十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和第六期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环境信息公开的引导下,10年来绿色供应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环境治理和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积极助力。

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在相关法律政策的引导下,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NGO(非政府组织)、联盟等机构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打造绿色供应链,绿色要求全面融入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回收、处理等环节,供应链的绿色韧性逐步提升。

提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积极性

《巴黎协定》签署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并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为规范和引导碳数据披露,近年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等机构制定并不断升级针对企业ESG披露中与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规范和机制。

“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供应链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邹骥认为,一方面,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来自于新技术、新产品、新需求,这些会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地缘政治、中国国内减污降碳等相关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和调整,都会对供应链带来影响。

在邹骥看来,“创新和赋能供应链协作减碳,引导和扩大低碳需求与激励,提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的积极性、规模性、有效性,可以为加速‘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供应链如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建议,工商业应积极部署并落实长期低排放战略,布局全球零碳产业和金融发展的“新赛道”;政策制定者关注提升绿色公共服务水平,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及重点行业和产品核算方法。此外,各方应推动低零负碳技术创新,加强零碳数智技术的产业转化,共同赋能企业更高质量发展,为全社会增加绿色优质投资、消费和就业,最终共同分享低碳转型的绿色效益。

绿色供应链理念逐步主流化

“过去的10年间,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共同推动下,绿色供应链的理念逐步主流化。”公众环境研究中心CITI指数项目负责人黎萌介绍,“CITI指数报告从最初只有37%的参评企业承诺绿色采购,到本期评价中73%的参评企业公开披露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要求。”其中Levi Strauss&Co.、戴尔、阿迪达斯、Inditex、思科等领跑企业,以及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安踏、隆基绿能、华为、联想、李宁、维他奶、科森科技等大中华区龙头企业,借助环境信息公开,累计推动2.5万家次供应商做出整改或披露,数以万计的供应链企业通过数据链长效跟进自身环境风险。

CITI指数报告指出,供应链的污染减排,恰与中国10年间持续加强环境治理的大潮相契合。通过对接受绿色选择审核的供应商企业公开披露的多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分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现,部分主要污染物减排幅度快于同期全国工业减排的平均水平,从侧面反映出中外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行动,为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提供了积极助力。

回顾10年间绿色供应链的推进历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促成积极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展。10年来,我国先后启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开展中央环保督察,治理力度前所未有;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设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代表着环境信息公开形成社会共识。以蔚蓝地图收录的污染源环境监管记录数量为例,从2014年首次评价时的15万条,截至2023年9月已增长到近300万条。信息公开的扩展,为多方合力加强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数据基础设施。

在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194个缔约方加入《巴黎协定》、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涉及的议题也在不断扩展。据了解,CITI指数的评价指标从首期以环境污染为主,逐步扩展到气候变化、减塑和资源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其中,应对气候变化指标的权重大幅提升,并作为企业气候行动指数从治理机制、测算披露、碳目标设定、碳目标绩效和减排行动五个维度对中外企业的气候行动开展量化评价。

2023年的CATI指数评价显示,在全球严峻气候形势的驱动下,中外企业正在提速气候行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CATI指数项目负责人朱紫琦介绍,参评的742家企业中,87%家企业作出气候承诺。约70%的企业测算范围1&2(自身运营)的碳排放,披露排放量合计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44.2%的企业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增长超过一倍。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从产品的原料开采、生产、分销、储存、使用到废弃和回收,厘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3年评价期间,在戴尔、思科、彪马、阿迪达斯、马莎百货、安踏、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华为、李宁、维他奶等33家中外企业的推动下,2225家供应商企业通过蔚蓝地图向社会公开披露逾5600万吨碳排放,披露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5%。近千家供应商设定并披露碳减排目标,承诺碳减排量总计约270万吨。彪马、极星等通过产品生命周期LCA碳足迹,识别价值链上的排放热点,并据此推动减排行动的落地;达能、鹏鼎控股等探索物流供应商合作减少运输分销过程的碳排放。

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标设定、减排行动和绩效评估方面,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10年间,虽然TOP50的平均分持续升高,但在参评企业范围扩展的条件下,其整体平均分与同时期TOP50平均分的差距扩大了一倍之多,显示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评价报告中指出,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三重危机,全球绿色供应链建设亟待加强。

对此,马军建议各方应借助信息技术,探索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速供应链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采购方、投资者和消费者做出绿色选择。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中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逐渐完善,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的排污许可制度、新近实施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证券监管部门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的要求等,都将有力推动企业信息披露,为夯实环境、生态和气候数据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建议各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IoT等信息技术,探索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速供应链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采购方、投资者和消费者做出绿色选择。

展望下一个十年,CITI指数报告预期中国仍将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新能源相关的原材料开采,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报告中建议压实全球企业责任,将大型品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减排承诺真正落实到供应链核心地区,同时帮助新兴供应链地区提升环境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区域乃至全球的企业环境责任平台,提高供应链气候韧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新一轮污染转移和生态破坏,打造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合力保护唯一的地球家园。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改革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png

3.png


本文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Free appointment

想要了解更多服务,即刻免费预约吧

*姓名

*电话

*单位

*邮箱

*服务类型

验证码: